人工智慧真的能取代藝術家? 付諸真誠與哲思後,7個可能比手作還要有溫度的機械裝置作品 ❙ Focused Movement 專注的動作 –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

「這個展覽的作品展現的,都是來自現實物件的動作,可能是剪刀、鐵絲網、甚至磅秤,但在結合了藝術家賦予的理念之後,他們都將對你以一種專注並真誠的方式永不停歇的運轉著。」- 策展人 吳中平

現在人出門無不攜帶手機,幾乎所有聚會裡,還是永遠會看到人們各自拿著手機,選擇忽略當面的溝通,這可能發生在無話不談的朋友、情侶之間的燭光晚餐。

連在美術館裡,不見得是專注地看所展示的作品,可能還一面分心著應付5寸螢幕裡的世界。甚至,連拍賣會也即將拍賣AI人工智慧所創作的作品。

「科技將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這世界會成為癡呆的世代」I fear the day that technology will surpass our human interaction. The world will have a generation of idiots. – 愛因斯坦 Albert Einstein

Sunil Gawde-上帝的旨意-56x84x28cm-軟鋼, 不銹鋼, 現成園藝剪刀, 電動機械零件-2011-04
Credit: Sunil Gawde-Inshallah 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& the artists

這是蘇尼爾‧高帝 (Sunil Gawde)的作品,印度最受關注的當代藝術家之一,作品常取材自生活中平凡無奇的現成物,獨一無二地擁有著俐落且乾脆的美感。

見到這件作品時,你必須用腳踩在地板上的踏墊,開啟令人目不轉睛的一切:剪刀與蝴蝶透過機械交錯相遇,它會在什麼時候才剪到蝴蝶?

Sunil Gawde的作品,總是擁有超越語言的幽默與詩意。

Sunil Gawde-上帝的旨意-56x84x28cm-軟鋼, 不銹鋼, 現成園藝剪刀, 電動機械零件-2011-03
Credit:Sunil Gawde-Inshallah 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& the artists

 

動態藝術(Kinetic Art) 的前衛與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,特別是在1955年在巴黎的 Le Mouvement 展覽之後。而1960年代以後,隨著科技工具發展也趨普遍,藝術家們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攝影機、電腦科技、互動感應等類型的技術。

-鐵絲網 V-尺寸視空間而定-金屬、玻璃、馬達-2018
Credit: Wu Chi-Tsung-Wire V-Dimension Variable-2018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現居柏林的台灣藝術家吳季璁作品「鐵絲網 V」,這件作品展示在藝廊裡一黑暗且完全獨立的空間,想像這是你眼前的畫面,映著看起來像是墨色、寂靜的山水景緻,並且佔據了一整片牆面。

 

「很多來看這件作品的觀眾,誤以為是高科技技術,但其實它僅僅是透過光學原理來進行,讓作品得以不受像素的影響。」策展人吳中平說。

經藝術家透過機械控制的反覆調焦,把一片平凡的鐵絲網,變成了充滿山水意境的動態影像。藝術家吳季璁,以他一貫地作品風格,融合著傳統美學與現/當代藝術語言。

「如今在虛擬世界中,科技能帶給人的感知可能足以比擬真實,甚至藝術也走向虛擬/擴增實境。

而當新媒體藝術在『虛』的領域大幅躍進時,這次「專注的動作」展覽所展出的作品,反而是帶領觀者回到物理世界。」

-夏夜 蛙鳴 NO.1-30x8x25-機械動力-2016
蕭聖健Hsiao Sheng-Chien-夏夜 蛙鳴 NO.1 Summer Night Frog Croak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藝術家蕭聖健,近來的創作偏好以極低科技的手法來呈現科技藝術中的手工感,試圖藉以人工方式營造出自然的美景。透過機械運轉,觀眾聽到的是在城市裡難以遇見的蛙鳴、和蟲鳴。

-夏夜 蟲鳴 3-30x15x10 cm-機械動力-2017
蕭聖健Hsiao Sheng-Chien-夏夜 蟲鳴 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他透過作品,去反諷人類為了追求工業與科技發展,而去破壞身邊珍貴的自然環境的盲目行為。

Shyu Ruey-Shiann-Travelling Back in Time-8x12 cm-Motor, antique electron...
徐瑞憲Hsiao Sheng-Chien-Travelling Back in Time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藝術家徐瑞憲的作品裡,挹注著他對生活的記憶和生命的關懷。上面這件名為「時間記憶」的作品,講述的是關於阿茲海默症。

藝術家注入生命思考地將零件組合,並且反覆運動著,讓「時間」停在記憶當中的某一刻。不論是對生命、或對自然的反思,AI和電腦科技又如何能有這樣的人文關懷。

「展覽裡這些用工業、日常、自然物件等特殊媒材所創作的作品,建構於藝術家對自己成長的文化背景,以及對社會、政治、環境、自我等議題的思考上」

「以各自的方式將媒材透過手工雕塑及動力裝置來表達自我。」

-八號運輸機-68x45x50cm-金屬結構、螺旋槳、老磅秤、馬達、舊報紙-2013
徐瑞憲-八號運輸機Shyu Ruey-Shiann-Carrier No. 8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這件作品本體的磅秤,就是徐瑞憲小時候和媽媽所用的,兒時和媽媽一起拾荒的生命經驗,讓徐瑞憲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他把辛苦的經歷轉化作正面的能量,就像作品前方的小螺旋槳,雖緩慢但卻象徵著一股希望。

-街角飛行-160x20x15cm-金屬、馬達、複合材質-2018
盂施甫Yu Shih-Fu-街角飛行Flying around the corner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-飛行的幾何-200x20x25cm-金屬、馬達、複合材質-2018
盂施甫Yu Shih-Fu-飛行的幾何The angle of flying ❙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 & the artists

盂施甫的動態裝置作品,總是能將硬冷的機械元件表現出彷彿生物一般的「運動的美學」。

 

紐約佳士得即將在今年10月23日至25日的「版畫及限量作品拍賣會」上,拍賣由法國藝術團體Obvious開發的算法製作的版畫作品,正式成為史上第一家銷售由人工智能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創作藝術作品的拍賣行。

科技、人工智慧會不會真的有一天能夠取代藝術家?儘管龐大的數據運算有可能製造出「完美無缺」的畫作,但至少人類情感的探究與反思,是目前看來尚未完全遭到取代的一塊。

而在這個展覽,你甚至可以看到最原始的物理世界,卻擁有豐富情感的樣子。

「在這個展覽裡,你會看到這個為了追求科技發展,而相對被冷落的物理世界,仍有許多可以表現的可能性。」- 策展人吳中平